2019年5月31日 星期五

【遊戲化的常見誤解 #3】

實質獎勵是最有效的遊戲化方式



相信大家都很熟悉,生活當中的這種情境:

你去超商買東西,
每花50元可以獲得1點,
集滿6點可以加購一款贈品,
當贈品很有吸引力的時候,
你會很認真去蒐集點數。
是的,這常常是一種很有用的方式。

But
如果你想要吸引參與、鼓勵行動的時候,
只想到用這些實質的獎品、獎金這些外在的誘因來吸引人,
那有些情況下可能會不太妙。

例如說,
父母一般不會跟小孩說,
你做完家事、讀完書,我就給你多少零用錢。
因為很明顯的,
如果這樣做,
當下一次沒有零用錢獎勵的時候,
小孩就不願意「做白工」了。
我們不需要引用一大堆心理學研究的實驗,
也可以了解這件事情。

當我們想要吸引人長期參與某件事情的時候,
只有外在的這些實質獎勵是不夠的,
所以,我們透過很多設計上的考量,
來引發對象的內在動機,
自主、專精、目的、新奇、社交連結等等。

例如:
讓小孩選擇自己做家事的項目/時間,
用容易學習、步驟化的方法教他做,
跟他說明做家事的意義(學習的機會、父母的感受...)
讓做家事這件事變得有趣(邊做邊聊天、放音樂、加入一些無厘頭的限制…)
最後再感謝他花時間為家裡付出。

吸引我們去做某件事情的動機,
常常是內在動機和外在誘因同時存在的,
你會想要去運動,
可能有內在動機:想要維持健康、運動完感覺很好…
但這同時也具有外在誘因:讓自己更有吸引力、以後可以再吃更多美食…

當我們需要吸引參與、激發動機的時候,
也許獎金、獎品這些誘因會先在你腦中冒出來,
但也別忘了,
這些實質獎勵不見得是最有效的方式,
甚至在需要吸引長期參與時可能會有反效果。
在吸引參與時,
嘗試引發對象發自內心想做某些事情的感受,
會幫助您成就出更吸引人的事物。

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